读到《在清朝》柏桦
《在清朝》柏桦
在清朝 安闲和理想越来越深 牛羊无事,百姓下棋 科举也大公无私 货币两地不同 有时还用谷物兑换 茶叶、丝、瓷器 在清朝 山水画臻于完美 纸张泛滥,风筝遍地 灯笼得了要领 一座座庙宇向南 财富似乎过分 在清朝 诗人不事营生、爱面子 饮酒落花,风和日丽 池塘的水很肥 二只鸭子迎风游泳 风马牛不相及 在清朝 一个人梦见一个人 夜读太史公,清晨扫地 而朝廷增设军机处 每年选拔长指甲的官吏 在清朝 多胡须和无胡须的人 严于身教,不苟言谈 农村人不愿认字 孩子们敬老 母亲屈从于儿子 在清朝 用款税激励人民 办水利、办学校、办祠堂 编印书籍、整理地方志 建筑弄得古香古色 在清朝 哲学如雨,科学不能适应 有一个人朝三暮四 无端端的着急 愤怒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他于一八四〇年死去
读到柏桦的《在清朝》,察觉一代代人不停的生活下去,他们肩负的任务或者说命运,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脱离现实,不可脱离历史进程的,是非常明了的。
每秒都有人降生在了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一个新生命诞生,凑巧衍生出了“我”的意识,全然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硕大人群族落中的一份子,没有生前死后的体验和记忆,唯与自己的躯体为伴。生前自有其他人在存活,死后也有其他人继续奔波,不断地繁衍生息下去。
看看中华大地上最时兴的东西就能明白一个时刻是什么模样,在什么进程中,该做什么,做什么是顺水推舟轻松幸福的,不该做什么,做是违背自然规律违背历史科学的。但这个实在是太难把握,大多数如鱼得水游刃世间的人并不是已参透了问题最底,其实也并不需要,一直较真探索下去本就是个哲学问题的无底洞,无非是想找一个为了什么嘛,其实这个理由是理应无差的传承下去的。
父母亲友师秉持了同样的观念以耳濡目染,其实本是不需耽搁时间找理由问为什么的,便可以踏踏实实去做该做的事情了,过去人们也便如此维护着健壮的社会秩序。现在的信息自由与爆炸打破了这个平衡,父母与亲友开始脱节,友师与网络开始脱节,本该眼中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哪怕角度偏倚无比,而现在变成了支离破碎,各个角度都有却都不完整都不足以支撑自己。所以近代开来,才在精神上出现了普遍的大范围的问题,焦虑不安,迷茫失落,无去无从。
而另一方面,也自然有一些人很好的传承了意志,或轻松度日或忍辱负重,或学术世家或警医商旅,抑或小商小贩养家糊口也能够踏踏实实,自得其乐。